- · 《市场周刊》栏目设置[06/29]
- · 《市场周刊》投稿方式[06/29]
- · 《市场周刊》征稿要求[06/29]
- · 《市场周刊》刊物宗旨[06/29]
相声市场时代的悲哀,高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早年间郭德纲评价高峰有过这样一句话,他说高峰是:“直眉瞪眼奔着艺术家去的”,并且高度赞扬他的相声水准,称高峰的相声是德云社里他唯一能听进去的,其实这个评价在我们来
早年间郭德纲评价高峰有过这样一句话,他说高峰是:“直眉瞪眼奔着艺术家去的”,并且高度赞扬他的相声水准,称高峰的相声是德云社里他唯一能听进去的,其实这个评价在我们来看,是很中肯的,但总会有人拿郭德纲的另一句名言来反驳:“一个相声演员台上说的段子如果不好笑,那这就太好笑了”
巧合的是,老郭的这一番话前者说的是高峰,后者说的也是高峰,因为从德云社开始爆红后,高峰的段子被不少人一致认为,不好笑
既然不好笑,高峰相比较于社内的其他演员也不红,那他存在于德云社高管层的作用是什么?
一句话来说,高峰之于德云社,既是郭德纲为门下弟子们立的一个标杆,也是为自家团体做的一个挡箭牌,高峰只要在德云社一天,就表明郭德纲是接受传统相声发展的,并向同行证明,德云社不是完全商业化的团体,其中还有很多尊重传统的艺人,所以即便门下弟子再红,高峰这个总教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老郭名下的弟子里,栾云平就是下一个高峰,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坐上总管并在近段时间被力捧的原因,有了高峰和栾云平的两面大旗,底下的艺人再火,也只能证明他们人气高,不能说有艺术成就,因为想做艺术的人,就必定很难成名,所以这两位不会成名的艺术家在德云社也特别安全
早年间老郭台上说过一个段子很有意思,一条街道上有两家炸货摊,一位老板只会炸花生米,他认为这种“炸”的形式才是对花生米的最好做法,而另一家店的老板最初也炸花生米,可味道、火候都不如第一家,所以为了销量,他开创了醋溜花生、虎皮花生,甚至拿花生米去做宫保鸡丁,久而久之,第二家店因花样多而火了,后来第一家就倒闭了,因为即便这家的花生米炸的再好,食客们也吃腻了
高峰相比较于相声,就是只会炸花生米的老师傅,他的手艺炉火纯青,可还是那句话,时代不同后的人们已经听腻了传统形式的相声段子
举个例子来说,德云社的演出近几年为什么越来越注意演员形象了?因为相声演员只要上台面对面,观众们除了关注演员的讲话技巧外,包括身形、表情和动作都会成为亮点,早期岳云鹏成名就在此,但高峰不一样,他上台后的身段、动作很传统,有板有眼,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优点,但也造成了局限
高峰的相声,在喜马拉雅上听和现场听唯一的不同,就是能见到真人
其实我们不论从日常的德云社活动还是高峰自己的社交账号上,都不难看出他是个比较传统且敬畏老派相声的人,师承相声名家范振钰,其风格作者也很赞同高峰有少马爷的做派,其实严格来说,是有马三立的影响,毕竟范振钰也是马三立的再传弟子
传统的相声风格加上段子,让高峰有了一个很难弥补的缺陷,就是缺乏创新性,打个比方,去德云社听一段高峰的相声,感觉说得还不错,但回过头来在手机里听的感觉和现场一样,就觉得自己亏了,毕竟高峰说得再好能好过说同样段子的马三立、侯宝林?
曲艺界里相声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演员要创新,老生常谈的京剧、评曲要求的是原汁原味,尽量按照旧版的动作和唱腔来,可相声不同,一个段子来回说三遍就没什么新意了,所以德云社每年的开箱封箱就于此,相声没有新作品,只有功底是靠不住的
顺带一提,姜昆的新派相声之所以式微,缺点也在此
以小编个人来看,如今的相声行业之所以发展,是因性质由传统的艺术改成了服务于外行的销售,不太适合喜欢传统相声的人,高峰的境况是悲哀的,但也是必然
用郭德纲的话说:“我创作了上百个段子,里面只有三段屎尿屁,但就这三段说的最多,所以郭德纲所有的相声都变成了三俗,可我没有办法,相声得活着,纯艺术的发展,它活不下去”
在座的各位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
文章来源:《市场周刊》 网址: http://www.sczkzz.cn/zonghexinwen/2021/0620/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