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海南周刊 | 你知道吗?海南第一棵咖啡树的引种

来源:市场周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海南周刊 | 你知道吗?海南第一棵咖啡树的引种是在文昌 文\\见习记者 邱江华 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来两杯咖啡,配菠萝包!”周末傍晚,海口市民佟小姐和友人来到海口湾

原标题:海南周刊 | 你知道吗?海南第一棵咖啡树的引种是在文昌

文\\见习记者 邱江华 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来两杯咖啡,配菠萝包!”周末傍晚,海口市民佟小姐和友人来到海口湾,走进咖啡飘香的路边小店,熟练地点上餐食并和咖啡馆店长打了招呼。

“咖啡粉的研磨、水温的把控、滤纸的贴合度……手冲咖啡的味道因人而异。”正在制作咖啡的是“迈号咖啡”的创办者周经镍。80后出生的他,为何对文昌迈号的咖啡颇有热情?原来,作为地道的文昌人,他从小与咖啡结缘。他的外公曾下南洋闯荡,带回了喝咖啡的习惯。

周经镍在为游客冲泡咖啡。采访对象供图

华侨之乡的咖啡记忆

周经镍的外公吴乾环是南洋归侨,1953年携妻带儿从泰国回琼后,被安排到海南华侨大厦工作。1974年退休后,被推选为家乡抱罗镇侨联主席。外公因熟悉两地语言又乐于助人,便充当起了沟通海内外乡亲的桥梁,此后16年里,共代侨属写泰文信件3500多封,沟通乡情,被当地誉为“侨乡老鸿雁”。

“外公没读过书,却自学并精通泰文,书写非常漂亮。当年不少人上门找外公书代笔和翻译书信,也常带来一些南洋寄来的咖啡粉作为答谢。”周经镍说,想起外公帮人翻译书信的场景仍觉历历在目。纸里情长,咖啡飘香,从童年时起,他就体验到了南洋飘来的咖啡香。

像这样的南洋归侨还很多。据陈植的《海南岛新志》载,1935年至1939年间,琼侨从海峡殖民地与暹罗返回海南的就有6万多人次。实际上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

“下南洋的先辈带回了喝咖啡的习惯,在文昌从几岁小孩到七八十岁老人都会喝咖啡。无论是在外公的桌上,还是街上的茶店,总有咖啡香。”周经镍回忆,一个铁皮罐子烧着开水,把研磨好的咖啡粉倒进纱布滤网里,滤网在那个铁罐里反复上下拉动,拿起滤网,咖啡的味道就留在开水里了,提起滤网,倒入杯中,便是一杯热气腾腾的“歌必欧”。这样冲泡出来的咖啡特点是浓、黑、香。这正是海南咖啡最经典的做法,也是周经镍对咖啡最初始的味觉记忆。

“咖啡对于文昌人应该是标志性的存在。北部的铺前、锦山一带较多人去越南,南部的迈号、会文一带多是去东南亚,从北到南,文昌很多乡村都种植有咖啡,咖啡树下是一处天然的玩乐场,咖啡果鲜红多汁,成为小时候天然的玩具。当年很多村民都是自己摘豆、晒豆、炒豆、打粉,真正的纯手工制作,炒豆用的是柴火大铁锅。”周经镍笑着说,那时物资缺乏,品质不会追求那么精细,甚至剪一块蚊帐串在铁圈上当做煮咖啡的滤网。咖啡粉经过二次、三次冲泡变成“咖啡二”“咖啡三”,也是常有的事。

“那时候被番客带回来的,还有炼奶。有的人喜欢喝纯咖啡,有的人喜欢往咖啡里加炼奶。那时候炼奶还很少见,包装也不像现在那么方便,一个铁皮小盒子,我们嘴馋的时候就打两个孔,用嘴去吸,甜滋滋的。”周经镍说。

海口的迈号咖啡馆。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咖啡情结埋下种子

伴着咖啡香成长,自然免不了染上咖啡味。咖啡给周经镍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记,为此他曾花费了两年多时间走访各地,寻访有关文昌咖啡的文化和历史。

如今,和周经镍聊起咖啡,他能从百年前先辈下南洋带回的第一粒咖啡种子谈到当今世界咖啡市场格局,也能准确而流畅地演示各种类型的咖啡冲泡。从小接触咖啡并单纯爱喝咖啡,到对咖啡的深度了解,他对咖啡的感情日渐情深。

“正是了解更多才发现更多需要去了解,我去走访海南第一棵咖啡树的遗迹,整理和搜集历史资料,不断和业内交流学习,把喝咖啡的习惯变成专业,把专业变成品牌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周经镍说。

在海口的咖啡店里,周经镍小心翼翼地向海南日报记者展示他的“宝贝”——一个厚重的包裹,打开层层严实的气泡膜,里面装的是一本书。

这本《海南岛热带作物调查报告》是前“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于1937年7月出版的,里面记载了咖啡、槟榔、椰子等农作物在海南各地的情况。这本83年前出版的书不仅严重泛黄,甚至已经变脆,似乎一翻就会粉碎。就是这么一本书,被周经镍小心翼翼呵护着,里面有关咖啡的文字,他早已烂熟于心,或许对他来说这本书就是海南咖啡的一段珍贵的历史见证。

此外,周经镍多次拜访咖啡业内长辈,探寻咖啡旧事。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文昌昌茂食品有限公司的合伙人韩朝光。老先生已经75岁,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在迈号镇的咖啡生意几乎垄断了海南咖啡的供应渠道,但后面却囿于交通、政策等因素,逐渐沉寂下来。


文章来源:《市场周刊》 网址: http://www.sczkzz.cn/zonghexinwen/2020/1102/667.html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多重分化隐现“灰犀牛”
下一篇:新闻周刊丨国内为什么没发生第二波疫情?

市场周刊投稿 | 市场周刊编辑部| 市场周刊版面费 | 市场周刊论文发表 | 市场周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市场周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