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周刊》栏目设置[06/29]
- · 《市场周刊》投稿方式[06/29]
- · 《市场周刊》征稿要求[06/29]
- · 《市场周刊》刊物宗旨[06/29]
文化周刊|西安地理——太平河万人大会战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葡萄是一种可口的水果,而西安市民公认最好的葡萄品种之一非户太八号莫属。当你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观看节目,一边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甜美葡萄送入口中的时候,你可能不
葡萄是一种可口的水果,而西安市民公认最好的葡萄品种之一非户太八号莫属。当你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观看节目,一边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甜美葡萄送入口中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想到,鄠邑区研发户太八号的基地,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还是一片草木难长的太平河乱石漫滩。
太平河曾是一条害河
太平河位于我市鄠邑区境内。它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太平峪,河水出山口后在鄠邑区境内流长7公里。然后经大良村东折后在长安区郭村并入沣河。为什么叫太平河呢?据传因隋朝时在这里建太平宫而得名。太平河峪口山水景观奇特,唐王朝时这里曾是皇家观花避暑的山水乐园。
孕育了太平河的秦岭太平峪,峪长28公里,积水面积163.5平方公里,最大泄洪量360立方米/秒。多年来,洪水危害常常出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虽曾采取筑坝、护堤、导流等多项治理措施,但都收效不大。因年年有大小滚石顺水而下淤塞河道,所以导致太平河的主河道不断变迁。这种变迁日积月累,在峪口形成了宽度达四五公里的漫滩。漫滩上乱石纵横,小的有十几斤、几十斤重,大的则重达上吨甚至几十吨。这些石头杂乱无章地铺排开来,奇形怪状。乍看起来,有的像猛兽匍匐在地,好像随时要猛冲出来伤人;有的像荒原上突然矗立的碑碣,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荒凉。漫滩上根本没有路,像草堂营的乡亲们要到河西来,要么直接向南直走一两公里到旧沿山路,然后一路向西过了太平河到太平峪再向北;要么向下游走一段路然后再向西行,很不方便。
据说漫滩上天天都有野狼和各种野兽出没,附近村的大人们大白天要进滩也得结伴而行,而妇女和孩子们只能是望滩兴叹了。大家口口相传着许多关于荒滩上发生的鬼怪故事,这些荒诞不经的故事一代代在村民中口口相传,这更增加了太平河漫滩的神秘感和恐怖感。何时才能揭开太平河漫滩的神秘面纱?使它变害为利,这是太平河两岸无数群众祖祖辈辈的梦想。
万人上阵治理太平河
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呢?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战天斗地的年代。正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户县(现改名鄠邑区)人民政府动员全县人民拉开了全县境内多条河流大治理的帷幕,其中太平河就名列其中,这条河也是全县整治难度最大、整治任务最重的一条河流。
1975年12月25日,县政府正式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动员令。整个治理工程由太平口鹦哥嘴开始,东北流经马蜂滩、唐旗寨、刘家庄,到大良村南折东流经长安郭村投入沣河,全长7公里。当年全县共动员了10个公社(现改称乡或镇)共名精壮劳力向太平河宣战。笔者当年还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按照公社的统一安排,我们学校全年级的一百二十多名学生都参加了为期十天的整治劳动。我们白天与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就住在草堂寺大门内西侧的几间厦房里。我们村所在的五竹公社,距县城不到10里地。全乡土地平展如镜,全是土地肥沃的水浇地。你想要在地里找一块石头出来,比在路上捡拾到金钱的概率还低。全公社一二十个村子,虽天天都能清晰地看到终南山,但村里除极少数大人到过山跟前或进过山外,其他人根本没机会与山结缘。听说要到山跟前参加太平河会战,不少人心里还着实有几分激动。可当他们带着被褥与劳动工具,坐着拖拉机陆陆续续来到整治现场时,不由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下子懵了。这里名曰太平河,可从山口放眼望去,全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乱石滩,根本就分辨不出河道来。
此前,县上组织的多名技术人员测定的新河道标杆,像两行新栽的小树苗醒目地从山口一直向北延伸,看不到尽头。标杆上悬挂的小彩旗,在微风中迎风招展。新栽的电线杆也都一路向北,几乎每个电线杆上都装着功率很大的照明灯泡和架着一只只大喇叭。看着这场面,大家无不感到震撼。虽然有天大的困难,但大家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大治理很快在长达7公里的乱石滩一线上全面展开。白日里架在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不间断鼓动广播着。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好人好事、通知等,广播的内容一个接着一个,听得人热血沸腾。当大家吃午饭的时候,工地上从南到北一段接着一段地爆破声震耳欲聋。夜幕降临,治理工地上灯火辉煌,劳动依然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县上将整治任务分别下达给10个公社,公社再下达给下辖的一个个村。大家从家里带来的公式头和铁锨,在乱石滩上作业不好发挥作用,很快都换成了洋镐和尖头铁锹。劳动中,有的用洋镐刨,有的用铁锹铲,还有的用架子车拉。架子车装满了,再一车车用卷扬机拉上河岸。劳动中大家虽没有工钱、没有奖金,只有微不足道的工分,但依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对于重量上吨甚至十几吨的大石头,则用钢钎打眼装炸药爆破后再一一清理出河底。那时大家吃的是集体大灶,睡的是铺着麦秸秆的大通铺,送水、送饭到工地,劳动异常艰苦,但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在治理劳动中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著名农民画家刘志德创作的闻名中外的农民画《老书记》,就是在当年劳动现场产生灵感而创作完成的。
文章来源:《市场周刊》 网址: http://www.sczkzz.cn/zonghexinwen/2020/101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