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海南周刊 BP机、大哥大、智能手机……老海口的

来源:市场周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BP机、大哥大、智能手机从1G到5G,生活被通讯改变 老海口的通讯往事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编者的话: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老百姓的日子越过

BP机、大哥大、智能手机……从1G到5G,生活被通讯改变

老海口的通讯往事

文\\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编者的话: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衣食住行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服装、鞋子、发型的日新月异和丰富多彩,还是通讯工具变得更便利更快速,这背后表现的不仅仅是潮流的变迁,还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进步。本期《海南周刊》聚焦“潮变70年”,讲述老百姓的潮流故事。

时光倒流27年,1992年海南刚开通首批模拟移动电话,“大哥大”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启了我省移动通讯的篇章。

如今,当年堪称天价的“大哥大”已不见踪影,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移动电话一步步从富商巨贾手中的奢侈品变成人手一部的生活必需品。

海南日报记者寻访到海南首批“大哥大”用户--彭辉与彭燕兄妹俩,在他们的讲述中,一起感受移动通讯的发展进程,回味老海口的通讯往事。

第一、第二代“大哥大”。邓钰 摄

“有事就呼我”成了流行语

“有事就呼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是很多海南人习以为常的告别语,BP机是对移动通讯时代最早的见证。

“有了BP机,人和人的沟通开始‘动’起来。”时至今日,彭辉还收藏着曾经使用过的BP机。他拿出一台TCL牌的绿色BP机,这个小小的方盒子保存完好,虽已失去通讯功能,但装上电池,仍能点亮那块狭长的电子显示屏。“BP机停用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它当闹钟用。”

在彭辉记忆里,20世纪90年代初,在海口地区,BP机已经开始逐渐流行。大街小巷的行人,腰间总会发出“哔哔”声,低头一看,一个比火柴盒稍大的方盒子上嵌着显示屏,屏上出现一个号码。于是,人们立刻就近找一部电话按号码打过去。

彭辉的第一台BP机购买于1987年,呼号是4位数,8开头2结尾。“当时多数BP机配有挂链和夹子,很多人把它别在腰上,很威风的样子。”他说,不用守在电话旁,不管在哪里,只要BP机一响就知道谁联系了自己,这种感觉很新奇也很有安全感。“不用整天担心错过重要电话,BP机方便了很多人,但它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就是只能显示数字。”

1992年1月8日,海口市移动电话(“大哥大”)拍卖会。 姜恩宇 摄

为了应对这种不便,聪明的BP机使用者们利用数字设置了许多暗号,创造了一段段数字通讯记忆。如“520”“530”分别代表“我爱你、我想你”,而“110”“119”之类的数字则代表紧急事件,速回电。

说起BP机,不得不谈到另一个有趣的衍生现象--排队打电话。当时,市政修建的投币式公用电话亭还没在海口街头普及,安装电话的家庭也不多。有生意头脑的人便安装电话开起小店。经常是一部电话机前人们大排长龙等着打电话。

彭燕在1986年前后安装了一部电话机。“当时装一部电话得上万元,谁家有一部,左邻右舍都会来借用。”她回忆,在当年,私人开的电话铺里,顾客通话每分钟收5角。在中山南路、高登街等路段的电话铺一天流水能有好几百元。

21世纪初,BP机逐渐退出通讯舞台,这些有趣的场景只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诺基亚手机。 邓钰 摄

难忘的“大哥大”往事

1987年移动电话进入中国,促进了人们的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移动电话刚刚进入内地时,受港澳文化的影响,人们称之为“大哥大”。然而能第一时间享受这份便捷的人并不多。因为“大哥大”面市初期,不仅价格昂贵,话费也十分高昂。

1992年,彭辉和彭燕兄妹俩分别购入了人生第一台“大哥大”,他们都是海南首批“大哥大”用户。

“当时‘大哥大’非常稀有,不仅贵还很难买,甚至要找人拿到内部指标才行。”彭燕回忆,“大哥大”发售当天,兄妹两人在人民公园附近的海口戏院排队购买。当时,“大哥大”使用的通信网络是模拟信号,“大哥大”买回后,购买者需要到运营商处写入信号,还得在无线电管理局办证才能使用。

“第一批‘大哥大’又大又重,机身像砖头一样,电池和现在的电视遥控器差不多大,但续航时间不足一小时。”彭辉介绍,首批“大哥大”流行时,他曾买过两台,连同号码费,第一台花了5万元,第二台花了15万元。


文章来源:《市场周刊》 网址: http://www.sczkzz.cn/zonghexinwen/2020/0928/589.html



上一篇:壹米嘉集团与人民日报《今日中国周刊》携手战
下一篇:商业周刊|海底捞再开两个新品牌、福建第一高楼

市场周刊投稿 | 市场周刊编辑部| 市场周刊版面费 | 市场周刊论文发表 | 市场周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市场周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