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周刊》栏目设置[06/29]
- · 《市场周刊》投稿方式[06/29]
- · 《市场周刊》征稿要求[06/29]
- · 《市场周刊》刊物宗旨[06/29]
海南周刊 | 银元百年史话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特约撰稿 刘亭亭 相比于常见的铜钱来说,银元也算是稀罕物件。小时候曾听母亲讲,我家有过一块银元,是她出嫁时外祖母给的嫁妆。外祖母家境不错,其父是民国时的乡绅,家里
文\\特约撰稿 刘亭亭
相比于常见的铜钱来说,银元也算是稀罕物件。小时候曾听母亲讲,我家有过一块银元,是她出嫁时外祖母给的嫁妆。外祖母家境不错,其父是民国时的乡绅,家里有不少"袁大头"银元,外祖母出嫁时分得了几个,后来她又分给了自己的子女。我家的银元在上世纪80年代被父亲10块钱卖给了收破烂的,当时他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块钱,据母亲说,父亲用卖银元的钱给全家人买了新秋裤。这事现在说起来有些好笑,秋裤自然是不在了,银元的价格却涨了近百倍。
墨西哥"鹰洋"银元。
" 双柱"银元与"鹰洋"
说起中国自制的银元,流通也不过百余年历史。但早在明朝末年,西班牙双柱银元就已流入中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殖民者迅速占领了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就有墨西哥。墨西哥盛产白银,西班牙人开采墨西哥的银矿制造了大量银币。伴着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其银元也行销全世界,中国市场自然也不例外。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地位,大量的白银主要以银元形式流入国内,其中以西班牙双柱银元最多。这些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有不少带有戳记,以笔者所持的一件西班牙双柱银币标本来看,正面人像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铸造年份为1787年,即清乾隆五十二年,币面上可见"士""天""大"等汉字和其他戳记,明显是在中国流通时留下的痕迹。
卡洛斯三世双柱银币的背面是带着卷轴的双柱,在古希腊神话中,欧洲和非洲原本连在一起,后被大力士海格力斯(赫拉克勒斯)拉开,被拉开的空间就是现在的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山峰被称作海格力斯柱,也就是银元背面的双柱。双柱之上缠绕成"S"形的卷轴与双柱形成"$$"的形制,美元符号"$"就来源于此。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双柱银币(1787年)。
到了19世纪中后期,墨西哥早已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独立。这一时期在中国市场流通最多的是墨西哥自制的"鹰洋"银币,据1910年清政府度支部的统计,在诸多流通的外国银元中,"鹰洋"占到了三分之一之多,俨然成为了中国的主流货币。"鹰洋"上的雄鹰图案源自墨西哥先民的传说:阿兹特加人是墨西哥印第安人中数量最多的一支,在他们的部落故事中,先辈是在雄鹰叼蛇站在仙人掌上的地方建立的家园,墨西哥的国徽就取材于此,故而银元的币面也用了这个图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少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在中国利用银元等方式进行经济侵略,当时在中国市场比较常见的银元有英国的"站洋"、法国的"坐洋"、日本的"龙洋"、美国贸易银币、荷兰"马剑"银元等数十种之多。这些外国银元大多只有90%左右的含银量,但却可以与中国93.5%的"纹银"等量交换。在这种明目张胆的掠夺和其他经济背景下,中国自己铸造银元呼之欲出。
本土银元的铸造
中国长期使用的银两制度是一种很原始的称量货币制度,早在东周时期的楚国就已使用切割的称量货币--郢爰。电视剧中行走江湖的大侠住过客栈后,随手会扔给店小二几个碎银子,这看似潇洒的动作在清代其实很难操作。清代衡量银两的标准有成色和平砝的区别,成色是指银两本身的含银量,平砝是规定1两银的重量,但各地标准多不一样,使用时必须要称量和计算,甲地银两到了乙地,有时要重新铸造才能使用。所以侠客们想要扔下银子起身便策马飞奔,首先要保证银两是本地的,而且经过了官家"公估局"的批定,否则免不得称量计算等诸多繁事。
外国银元能在中国大量流通,主要原因是其成色和重量一致,比银两方便使用。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大量使用外币,明显于礼不符。同时外国疯狂的经济掠夺,也让清朝的有志之士开始着手本国银元的铸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是铸造银元的先驱,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从英国伯明翰引进造币设备,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银元,此币重七钱三分,正面有汉文和满文的"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是蟠龙纹,故也俗称为"龙洋"。值得一提的是币面的文字为金石书法大家吴大徵的手笔,书法中明显有晋唐碑意,其中的繁体"宝"字中的"珤"写作"珎"(音同珍),从而将"珍"与"宝"合二为一,颇具深意。
文章来源:《市场周刊》 网址: http://www.sczkzz.cn/zonghexinwen/2020/081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