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周刊》栏目设置[06/29]
- · 《市场周刊》投稿方式[06/29]
- · 《市场周刊》征稿要求[06/29]
- · 《市场周刊》刊物宗旨[06/29]
海南周刊 | 海口东湖路见证一段名噪全国的古玩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天没亮,一群抱着旧书报、老物件的人们已汇聚到湖边,趁着人还不多,抓紧选个好地段,打着手电筒,就开始摆摊了。一时间,暗谧的湖畔跳动着星星点点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天没亮,一群抱着旧书报、老物件的人们已汇聚到湖边,趁着人还不多,抓紧选个好地段,打着手电筒,就开始摆摊了。一时间,暗谧的湖畔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亮……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东湖古玩市场开张的情形,也是无数海口人心中抹不去的回忆。
一条路,见证一座城市的发展,也留下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东湖路、公园路及其周边路旁的古玩街市便是其中之一。
“阿肖画海南”之海口东湖古玩市场。(资料图片)
过往——
闻名遐迩的东湖古玩市场
提起东湖古玩市场,家住海口西湖社区的居民吕雄有点激动:“那太热闹了!像过年时赶集一样!”
吕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内地来到海南,在他的印象中,自发形成于马路边的东湖古玩市场每逢周日就人潮涌动,从大英西路与大同路交叉口开始,到华厦天桥,再从华厦天桥到公园路口,到东湖路、西湖路,沿途都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摊位,有各式各样的古玩,也有旧书画、老物件等。
“玉器、翡翠、花梨、书画、古钱币、花瓶、饰品等等,应有尽有,鱼龙混杂。”吕雄说,当时东湖古玩市场上出现的古玩种类之多,用一位老藏友的话来说就是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因此,海口东湖古玩市场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收藏迷专程前来“淘宝”,其中不乏明星名人。
俗话说“人气就是财气”。对做古玩生意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于是,到了周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古玩收藏者也纷纷聚集海口,摆摊交易。一时间,海口东湖古玩市场全国闻名,在一些古玩收藏者和爱好者心目中,这里是堪比北京潘家园、南京夫子庙、成都送仙桥的古玩交易集散地。
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何兴国是做沉香生意的,2003年前后,每周六晚,他会拉着满车的沉香摆件、沉香油、沉香链等渡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口,然后直接把车开到东湖古玩市场停下。“这里有全国各地的古玩,也有海南本地特色的商品,例如黄花梨、沉香,在全国都很有名气。”何兴国说。
当时,像何兴国一样不远千里来到海口摆摊的生意人不在少数。吕雄还记得,每到周末,东西湖周边的宾馆、酒店、餐饮店都挤满了人,古玩市场的人气也带动了沿路周边餐饮服务业的发展。
很快,道路沿线的室内古玩城也逐步建了起来,乐普生商厦古玩城、亿圣和商场古玩城、万国大都会古玩城、华发大厦古玩城等逐渐兴旺,各商城内摆放着的各类藏品,吸引得爱好者流连忘返,珍贵的书画、陶瓷、古典艺术品等隐身其中,为海口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文化的气息和韵味。
海口三角池片区西湖北岸的市井文化长廊。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缘起——
闯海墙聚汇人气文气
那么,东湖古玩市场为何会在马路边兴起呢?东湖路、西湖路、公园路等城市道路又有着怎样的变迁?其实,这与海口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时间退回到30多年前,1980年代末,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传开,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闯海人,带着梦想和激情,不顾一切地冲破旧的人才体制的束缚,如潮水一般地跨海奔向海南,年轻的海南省出现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壮观景象。
海口作为省会城市,自然成为闯海者的第一目标。于是,海口东湖附近的三角池一带,每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三角池,位于海口市海秀路与博爱路、海府路三条路交叉地带,周围有海口市人民公园、人民广场等公共场所,紧挨当年的海南省委、省政府,距当年的人才交流中心不过六七百米。在那个通讯设施还不发达的年代,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依赖物理空间。于是,在靠近东湖边上的一堵广告墙上,花花绿绿地贴着各类招聘信息、自荐信等,这堵后来在闯海人心目中占据很高地位的广告墙,也被称为“人才墙”或“闯海墙”。
当时的海南,没有比海口三角池再响亮的地名了,《朝日新闻》曾有报道称:“在中国海南岛海口市的一个叫三角池的地方,形成了知识分子自由流动的集聚地,全国各地来的人在那里可以得到人才交流的各种信息。”
有了人潮集聚,自然就有了商机。由于三角池一带拥挤的多是些有品位的文化人,民间一些有经商头脑的人就会挑拣些旧书报和海南本地特色的商品前来售卖,例如火山石斛、老树根、黄花梨、黎族苗族饰品物件等,渐渐形成了一条花鸟古玩的街市。周日最为热闹,来自各地的生意人赶在这一天来摆摊,其中,古玩收藏者来得最早,常常天不亮就占据了各个路段最好的位置。
文章来源:《市场周刊》 网址: http://www.sczkzz.cn/zonghexinwen/2020/071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