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周刊》栏目设置[06/29]
- · 《市场周刊》投稿方式[06/29]
- · 《市场周刊》征稿要求[06/29]
- · 《市场周刊》刊物宗旨[06/29]
卧槽周刊:天津能兼顾肉体和灵魂?我咋不觉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爱天津,可它却容不下我的灵魂 看到天津最近频频上热搜,作为一个曾在天津生活工作多年的外地人,我也倍感荣幸。 说实话,天津是个好地方。城市富有历史风韵,生活节奏缓慢
我爱天津,可它却容不下我的灵魂
看到天津最近频频上热搜,作为一个曾在天津生活工作多年的外地人,我也倍感荣幸。
说实话,天津是个好地方。城市富有历史风韵,生活节奏缓慢,氛围舒适从容。
天津人民也很热情。在大街上问路,大爷大妈一定会停下来,尽他一切所能,为你指点迷津,绝不让你多走一步冤枉路。
如果你在景区买10元一套的煎饼果子,大爷大妈们也会语重心长地教育你,这太浪费钱了。明明在很多地方可以买到5元一套的——还可以加两个鸡蛋。
如果你想了解天津著名景点五大道的历史风情,也不需要另外聘请导游,在路边打一辆出租车,天津本土司机会拉着你,围着五大道绕一圈,不等你开口,他一定会如数家珍一般,告诉你每栋建筑的前世今生。
在天津,你很难会觉得生活无聊。去茶馆听场相声,去鼓楼看看历史建筑,去五大道感受民国风情,去海河边上漫步夜游……这样一座无处不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你有什么理由不爱它呢?
我是真的很想扎根下来,与它呼吸同在——如果它能容得下我的灵魂。
我之前在天津媒体工作。作为一个新闻科班出身的人,在一个保守的媒体环境里,我不敢说自己有新闻理想,这马上会让拉开你和同事间的距离——比起新闻,他们更愿意聊聊生活,聊聊孩子。记得当时领导还语重心长地教导过:工作时,不要只聊妈妈经,要多谈国家大事。
在外头,我不敢说自己是记者,因为天津市民会马上拉着你质问,为何不帮他们多解决点问题;在外地媒体同行面前,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就更不敢提自己来自何方了。
其他行业也差不多。我有一回去采访一群在天津推广高雅文化的人。有做严肃话剧的,有做古典音乐的,也有引进西方大型歌剧的。他们大多是天津本地人,在外成功后,想着改变家乡的文化生态,以让天津配得上它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但一腔热血投下去,换来却是满头包——尽管演出的票价很优惠,但天津人就是对高雅的文化不感冒。
一位话剧院的老总跟我说,天津人以前没买票看剧的习惯,都靠各种关系拿赠票。他实施市场化改革,取消了赠票。结果改革第一天,只有两人来买票,当时心一片拔凉。后来经过两年的努力,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也说了,要培养天津的文化氛围,不是一代人的事,是几代人的事。
不少搞文化的老总,都很羡慕北京——北京外地人多,天津外地人少。天津本地人生活安逸,亲戚间串个门打个牌,一起去听个相声,生活很丰富了;而外地人在大城市辛苦孤独地打拼,更需要文化的慰藉。
我还曾去拜访天津一位非常有名的脑科专家,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回到天津最好的脑科医院,担任某领域带头人,取得成就荣誉无数。可50多岁的他,依然想着跳槽去北京。他说,天津平台还是太小了,人的视野也比较窄,很多项目都申请不下来,周围也没有那么多人才。如果想接触更前沿的研究,还是得出去。
连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为了灵魂,都这么拼,身为年轻人,我怎么能不努力呢?
所以,我离开了。从此遥祝天津。
(在天津流浪多年的猫)
作为一个北漂两年多,自觉户口无望的新闻民工,最近一直在关注隔壁的“英(qiang)才(ren)”计划,也曾心动过。如果可以的话,拿天津户口,在北京工作,不也挺好的么?
不过计划总赶不上变化。
就在我犹豫的当口,天津以一天一个“补丁”的速度,彻底把这条路给堵死了。也好,安安心心做几年北漂吧,大不了过两年再回老家种田。
其实,我犹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过天津好多次了,对天津的印象一直不太好。
最早一次去天津还是2011年年底了。那会我从南方来北京实习,一个在北京读研的同学报考天津的公务员,要去天津面试。当时正好周末,他问我要不要去天津玩玩,我想着周末没事,又快要离开北京了,于是就买票去了天津。(结果到了北京南站才发现没带身份证,好在车站内有办临时身份证的。)
同学面试完,我们逛了逛天津站前的意大利风情区,又去了海河边和古文化街,临走时还买了两袋十八街麻花。
等我们吃过晚饭来到天津站,城铁票已经卖光了,只好买了最早的普通火车票,站了一个多小时回北京。火车上,我开了一袋麻花,吃了一根,然后把剩下的扔给同学,你带回学校吧,我不吃了,一点不好吃。
文章来源:《市场周刊》 网址: http://www.sczkzz.cn/zonghexinwen/2020/071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