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调查研究<sup>※</su

来源:市场周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亳州作为中国“四大药都”之一,有着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经营的历史传统,形成了以亳白芍、亳菊花、亳丹皮、亳花粉为代表的中药材规模种植,目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

亳州作为中国“四大药都”之一,有着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经营的历史传统,形成了以亳白芍、亳菊花、亳丹皮、亳花粉为代表的中药材规模种植,目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在清代便已经成为苏鲁豫皖的中药材集散地,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四大药都之一,而市场形成与建设则从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

1 亳州市的地理位置

亳州市是安徽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距省城合肥330公里。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华北平原南端,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境跨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4°04′。西部、北部分别与河南省周口市、商丘市接壤,南部、东部依次与安徽省阜阳市、淮南市、蚌埠市、宿州市和淮北市毗邻。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2000年组建地级亳州市,辖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三县一区,土地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约630万,其中近六分之一从事药业或与药业相关的行业。辖内水系发达,属淮河水系,自然河流多呈西北—东南向,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淮河,主要有涡河、西淝河、北淝河、茨河等。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耕种。

2 亳州中药材贸易历史概述

在明清时期,亳州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扩大,种类增多,尤以白芍最多。清代,亳州被誉为“南北通衢,中州锁钥”,因境内涡河水运发达,使亳州成为苏鲁豫皖地区的中药材集散地,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各地药商也纷纷到亳州开店,集资建立会馆。清末民初,仅纸坊街、里仁街、老花市就有近百家药栈,其中外地药商开办的有60多家,并成立了药业公会,中药材的炮制也随着药业贸易发展而兴盛,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中药材炮制的药工。民国时期,资本雄厚的中药材公司有20多家,其成为亳州中药材贸易的主导力量[1]179。到解放以前,亳州的中药材交易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花子街、小花子街、里仁街一带。

3 亳州中药材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亳州中药材市场经历了从恢复到破坏的过程。1955年4月,成立了亳州药材公司,其负责的业务包含了进口和国产中药材、中成药以及中药饮片等。1956年初,中药材购销业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禁止私营,业务全部由药材公司接管[2]141。1960年,“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指导思想使亳州的中药材种植跌至谷底。亳州的中药材收购和交易也开始由国家收购转向“地下”零星交易。在经历了近20年的逐渐冷落,直到1978年,中药材市场开放,国家、集体、个人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亳州中药材交易开始逐渐活跃,从业人员增多,初步自发形成早期药材市场交易集中的三条街:谯陵路、西关、古泉路。

由于早期自发形成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散乱,难以满足日趋活跃的市场需求,加之来亳州从业的药商数量增加,从1983年至1986年,亳州市对药材交易资源进行整合,先后投资在老城区东关附近兴建占地平方米的中药材大世界、天都药厦、第二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又称药材大世界)[1]187。其中中药材大世界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齐全,有摊位4000多个,日上市药材2500多种,日客流量5万余人,日成交额250多万元。同时,以专业市场为中心又建成人民东路、谯陵中路、和平西路、汤陵路等4条药材专业街,占地达20多万平方米。1987年,扩建东关中药材市场两处,新建谯陵路封闭式中药材专业市场、汤陵路封闭式中药材专业市场。1991年9月,在药材大世界又新建5384平方米的交易大厅[1]188。这一时期作为首次搬迁规范化的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从无序自发散在经营,进入有序规范管理。

由于相对规范化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药材街的投入使用,以及药交会的举办,亳州吸引了更多的全国各地客商,原有的市场交易场所无法满足发展需要。1994年4月,亳州市与广东珠海开发商合资兴建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简称亳州中药材市场),一期工程于1995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整体完成第二次市场搬迁。

建成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即现在的亳州中药材老市场,位于亳州市芍花路甲1号,京九铁路线亳州火车站西450 m左右,芍花路中段南侧。该交易中心占地2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共拥有1000多套铺面,6000多个摊位,日上市中药材2500多种,产于亳州的中药材就有400多种[1]188。上市量6000吨,日客流量5万人次到8万人次,年成交额达50亿元[3]135。此外,城乡有10万多人从事药材贸易、种植和加工。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档次高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后经国家批准,成为中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文章来源:《市场周刊》 网址: http://www.sczkzz.cn/qikandaodu/2020/1020/642.html



上一篇:运动饮料市场近些年稳步增长
下一篇:新零售模式在疫情影响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市场周刊投稿 | 市场周刊编辑部| 市场周刊版面费 | 市场周刊论文发表 | 市场周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市场周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